好萊塢公關風暴:布萊克·萊弗利與賈斯汀·鮑爾多尼的愛恨糾葛
好萊塢公關風暴:布萊克·萊弗利與賈斯汀·鮑爾多尼的愛恨糾葛
在好萊塢這片明星云集的虛偽貴族樂園里,布萊克·萊弗利與賈斯汀·鮑爾多尼的合作,原本是一場光鮮亮麗的夢幻聯(lián)動,卻演變成一場充滿丑聞、控訴與輿論操控的世紀風暴。
電影《以我們告終》成為了這場風波的核心,但故事遠比電影本身更加戲劇化。
“貴族”與“凡人”的不解之緣
好萊塢是個奇妙的地方,這里不僅制造神話,也擅長讓完全不同世界的人產(chǎn)生交集。布萊克·萊弗利和賈斯汀·鮑爾多尼,正是這種奇妙組合的代表。
布萊克·萊弗利,這位因《緋聞女孩》中塞麗娜一角成為全球偶像的明星,早已脫離青春劇的框架,成功塑造出獨屬于她的“生活女神”形象。她不僅是時尚圈的寵兒,更是家庭美滿的榜樣。
她與瑞安·雷諾茲的婚姻堪稱好萊塢模范夫妻,好友名單中也不乏泰勒·斯威夫特這樣的頭部明星。
2022年,她作為MetGala聯(lián)合主席驚艷亮相紅毯;2024年,她登上《Vogue》九月刊封面,成為當之無愧的“當代名媛”。她的名字,與“優(yōu)雅”“成功”“名氣”緊密相連。
反觀賈斯汀·鮑爾多尼,他的故事顯得更加“接地氣”。這位曾在《處女情緣》中出演的演員,并未因這部劇一夜爆紅。相反,他在好萊塢的成長之路頗為曲折。隨著時間推移,他逐漸轉型為導演,以“男性女權主義者”和“現(xiàn)代男性氣質(zhì)倡導者”的身份為人熟知。
他創(chuàng)辦播客、出版書籍,甚至為孩子們寫書,試圖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男性的社會角色。2019年,他買下了科琳·胡佛的暢銷小說《以我們告終》的影視改編權。
這部小說原本就熱度不俗,講述了一段充滿虐待與家庭創(chuàng)傷的愛情故事。但在2022年,書籍因BookTok的病毒式傳播而迎來銷售狂潮,成為當年現(xiàn)象級作品。鮑爾多尼將這一切歸因于“天意”,并對小說深刻的情感主題贊不絕口。
宣布改編計劃后,布萊克·萊弗利被定為女主莉莉·布魯姆,而鮑爾多尼則不僅擔任導演,還親自出演男主賴爾·金凱德。一切看起來完美無缺,但正是這部電影,拉開了兩人矛盾的序幕。
從票房佳作到合作破裂的開端
2024年8月,《以我們告終》如期上映。盡管評論界的反饋不盡如人意,但票房卻大獲成功。萊弗利飾演的莉莉·布魯姆是一個試圖擺脫上一代女性命運的千禧年女性象征,而鮑爾多尼飾演的賴爾·金凱德則是一位充滿魅力卻危險無比的角色。他的存在,仿佛專為情緒爆發(fā)而設計,平日里空洞無物,一旦情緒爆發(fā)才顯得“活著”。
然而,電影背后的宣傳活動卻充滿了裂痕。萊弗利和鮑爾多尼在整個宣傳過程中幾乎零互動。他們在紅毯上刻意保持距離,甚至在首映禮上分別坐在不同的劇院。
一些敏銳的觀眾注意到,萊弗利的社交媒體上對鮑爾多尼只字未提,甚至還與丈夫瑞安·雷諾茲及原著作者科琳·胡佛取消了對鮑爾多尼的關注。與此同時,電影的其他演員也紛紛站隊“萊弗利陣營”。
宣傳戰(zhàn)的分歧:莊重與輕浮之間
萊弗利在電影宣傳中的表現(xiàn)引發(fā)了爭議。她試圖將電影主題與自己的副業(yè)結合,推出了一系列與電影相關的雞尾酒,比如“RyleYouWait”,并鼓勵觀眾穿上花卉服裝去觀影。
這種輕松幽默的宣傳方式,讓人覺得她對故事中的虐待主題過于輕視。一條評論寫道:“‘穿上花卉去看電影’?搞什么,這可不是《芭比》!”這條評論獲得了超過一萬一千個點贊。
相比之下,鮑爾多尼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他在宣傳中反復強調(diào)電影對家庭暴力幸存者的意義,以一種沉重而莊重的語氣為電影背書。他的態(tài)度讓觀眾對他的誠意和責任感產(chǎn)生了更多好感。
然而,更大的爭議在于萊弗利對電影制作的干預。據(jù)報道,她對電影的初剪版本不滿,私下邀請了《死侍》系列的剪輯師重新制作剪輯版本,而這一切都未經(jīng)過鮑爾多尼的同意。在一次采訪中,她還透露,丈夫瑞安·雷諾茲參與了電影中關鍵場景的重寫,這讓鮑爾多尼和原編劇十分不滿。
從矛盾到丑聞:控訴與公關戰(zhàn)
就在外界對兩人矛盾的猜測愈演愈烈時,《紐約時報》在2023年底發(fā)表了一篇深度報道,揭露了電影拍攝期間的一系列不當行為。文章披露,萊弗利曾在片場遭遇鮑爾多尼和制片人杰米·希斯的騷擾:他們闖入她的化妝間,打擾她哺乳,更令人發(fā)指的是,希斯竟然向她展示了一段自己妻子裸體的視頻。
萊弗利隨后向制作方提交了長達30項的要求清單,其中包括禁止鮑爾多尼私自進入她的化妝間,以及在拍攝親密戲時必須有協(xié)調(diào)員在場。
與此同時,媒體的報道還揭露了鮑爾多尼團隊對萊弗利進行的一場精心策劃的輿論戰(zhàn)。他們通過小報記者和社交媒體,散布針對萊弗利的負面消息,將她塑造成一個“貪婪的女明星”,而鮑爾多尼則被包裝成“敏感的受害者”。
萊弗利隨后對鮑爾多尼及其團隊提起騷擾訴訟,而鮑爾多尼則以誹謗為由反訴某媒體。他的律師團隊聲稱,萊弗利曾主動邀請他進入化妝間,而所謂的騷擾控訴不過是針對鮑爾多尼的“報復行為”。
輿論迷霧:誰是贏家?
隨著事件的不斷發(fā)展,輿論場上分裂成了“萊弗利陣營”和“鮑爾多尼陣營”。一開始,萊弗利因其強勢和明星地位被描述為霸道的“好萊塢女王”,而鮑爾多尼則被視為弱者。然而,當《紐約時報》的調(diào)查報道曝光后,輿論開始向萊弗利傾斜。
但鮑爾多尼的反訴再次改變了局勢。他的律師團隊巧妙利用社交媒體上的不信任情緒,指責某媒體對事實斷章取義,并強調(diào)萊弗利扮演受害者的行為有“操控輿論”的嫌疑。
后#MeToo時代的好萊塢:真相還是敘事?
這場風波不僅是一場關于電影的爭斗,更是對當代好萊塢權力與輿論操控的深刻解讀。在#MeToo運動的高峰期,“相信女性”曾是社會主流共識,但如今,這一信念已逐漸被一種更復雜、更冷漠的態(tài)度所取代。
在社交媒體上,受害者與加害者的角色不斷被顛覆,真相被敘事掩蓋,輿論場逐漸成為一場關于“誰講故事更精彩”的競賽。
對于布萊克·萊弗利和賈斯汀·鮑爾多尼來說,這場風波遠未結束。她試圖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與權利,他則極力保護自己的事業(yè)與聲譽。而這場斗爭背后,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觀眾究竟更相信誰的故事?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